映恩生物港股上市,18A行业迎来新机遇?

映恩生物上市:港股生物科技板块的新焦点
映恩生物挂牌上市,市场反响热烈
映恩生物-B(09606.HK)于4月15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,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公司国际配售倍数超过14倍,募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,这一火爆认购情况对于“18A”板块而言,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。此次上市吸引了包括BioNTech、富国基金、易方达等在内的15家国际长线资本及头部公募作为基石投资者。
18A板块的降温与映恩生物的逆流而上
自2021年以来,港股市场因资本退潮、医保控费、创新药出海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,18A企业迅速降温。Wind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4月14日,在56家已上市交易的18A公司中,有19家公司仍处于破发状态,占比超过三成;其中,有30家公司的市值低于20亿港元。沪上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,映恩生物的IPO或将成为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,有望重塑市场对创新药企的信心。
映恩生物:抗体偶联药物研发的新星
映恩生物是一家主营抗体偶联药物(ADC)研发的企业。此次IPO发行价区间为94.60港元至103.20港元,预计市值达78.68亿港元~85.84亿港元(按总股本计)。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于ADC领域的在研管线产品,通过Licence-out模式获取收益。
财务状况与市场环境
招股书数据显示,公司截至2024年底的净利润为亏损约10.5亿元,流动负债净值19.6亿元。此前的融资协议中包含对赌条款,若公司未能在2025年前成功上市,投资者有权要求以年利率10%~30%进行股份赎回。映恩生物IPO新股募资表现抢眼,与当前港股市场回暖息息相关,这波赴港上市热潮助推作用不容忽视。
港股生物药企IPO大单再现
毕马威的数据统计显示,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已有6宗IPO募资超过10亿港币,而2024年同期仅有1宗。在生物医药板块,2025年港股市场也呈现回暖迹象,除映恩生物外,恒瑞医药、百利天恒等龙头药企也相继在年初递表,瞄准“A+H”上市融资。
18A药企融资回暖,市场分化明显
从映恩生物IPO融资额来看,是2022年以来最大的“18A”生物科技港股上市项目。2018年4月,港交所新的《主板上市规则》新增第18A章,允许未盈利、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,打破了传统资本市场对盈利能力的刚性要求。但在拿走大额融资后,18A药企在经营业绩和股价表现上并未达到市场预期,估值泡沫化迅速到来。
沙利文数据统计,18A企业上市家数在2021年达到峰值后持续骤降,2022、2023年,上市的18A企业数量分别为8家和7家。从募集金额来看,已上市64家公司中,募集资金最多的是百济神州达70.85亿港元,募集资金最少的是润迈德-B,仅募集1.49亿港元,平均募集金额17.36亿港元。
资本环境的复杂态势与行业出清
“由于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、投入大,当前不少生物药企的运营主要依靠融资和在手现金在支撑。”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告诉记者,目前生物医药行业资本环境呈现局部回暖、整体承压的复杂态势。估值倒挂、退出渠道不畅等矛盾仍未根本解决。不过据清晨资本统计,截至2025年3月,已有超70家企业通过港股18A上市,涵盖抗体药物、基因治疗、AI医疗等多个领域,总募资额超千亿港元,成为亚洲最大的生物科技融资平台。
结语:行业的未来与企业的“抗冻”能力
没有“春天”的行业,只有“抗冻”的企业,此轮上市企业更显分化。未来行业正处于市场出清的阶段,资本流向分化会更显著。映恩生物的上市,或许能为18A板块带来新的活力,但能否持续引领行业回暖,还需市场和时间的检验。
